很多人都知道大腸鏡檢查能預防大腸癌, 但許多人對於檢查頻率感到困惑,特別是什麼時候需要提早檢查更是常見疑問。根據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提醒我們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接下來,將帶您一起了解檢查頻率以及需要注意的情況。

大腸鏡檢查多久一次?高風險族群檢查更要密集!

大腸鏡檢查建議幾歲開始做? 多久檢查一次?

大腸癌風險在45歲後開始顯著上升,建議無家族病史且無特殊症狀的成人,從45歲起每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此外,國民健康署提供50歲以上成人每2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建議儘快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認腸道健康狀況。但要知道:大腸息肉或者大腸癌早期並不一定有潛血反應,所以潛血反應陰性,不代表沒有問題。
根據國健署報告,透過這些篩檢方式,台灣在預防大腸癌早期發現率提升了32%,並能有效降低癌症發展風險。(來源:國民健康署 - 癌症篩檢效益報告)

1. 哪些是高風險族群? 大腸鏡檢查頻率需要更頻繁

對於高風險族群,檢查的頻率應比一般人更密集,以降低罹癌風險:

  • 家族有大腸癌病史:若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建議比一般人提早10年開始檢查,並每3年檢查一次。
  • 曾經有腺瘤或息肉:這類患者應根據息肉數量與大小,每2至3年檢查一次。
  • 有慢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因腸道慢性發炎增加癌變風險,需每1至2年檢查一次。

2. 有以下症狀需要盡快安排大腸鏡檢查

除了年齡和家族病史,有些症狀也可能是腸道異常的警訊,建議盡快安排檢查:

  • 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與腹瀉交替或排便困難持續出現。
  • 便中帶血或顏色異常:如血便或持續出現黑便。
  • 持續腹痛或腹脹: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痛或腹脹感。
  •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能是腸道問題的徵兆。

研究顯示,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的腺瘤切除,可將大腸癌進展風險降低,因此有症狀時應立即檢查。

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是守護健康的第一步!

大腸鏡檢查不只是檢查,更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防線。根據國健署統計,治療大腸癌的治癒率在早期高達90%,而晚期僅剩不到10%,因此,透過定期檢查,醫師不僅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還能立即處理,大幅降低罹癌風險。讓我們一起守護腸道,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關!

守護您的大腸健康,別讓腸道問題被忽視!

 

陳建富內科診所提供

AI 人工智慧輔助無痛大腸鏡檢查

健保患者只要部分自費即可享專業服務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健康不留遺憾!

馬上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