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型肝炎全解析:從病因到防治的完整指南

陳建富醫師整理著作

一、引言

B 型肝炎(Hepatitis B)作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重大挑戰,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深遠影響。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 2.96 億慢性 B 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亞洲和非洲是 B 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區,其中東亞的 B 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率普遍在 5% 以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 10%;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感染率也不容忽視,同樣有相當比例的人口受到 B 型肝炎的威脅。

在台灣,B 型肝炎曾經是極為常見的傳染病。早年,由於衛生條件、醫療資源以及公眾健康意識等因素的限制,B 型肝炎的感染率較高。然而,自推行 B 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以來,台灣的 B 型肝炎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台灣新生兒的 B 型肝炎感染率大幅下降,有效控制了 B 型肝炎的傳播。在中國大陸,B 型肝炎感染人口基數龐大,雖然近年來在防治工作上投入了大量資源,感染率有所下降,但防控形勢依舊嚴峻。

返回頂部

二、B 型肝炎基礎知識

(一)什麼是 B 型肝炎病毒(HBV)?

B 型肝炎病毒屬於DNA 病毒,其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約 42nm,由外殼蛋白和核心組成。外殼蛋白含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則包含病毒的基因組 DNA 以及 DNA 聚合酶等。HBV 基因組是環狀雙鏈 DNA(cccDNA),其基因組結構複雜,編碼多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在病毒的複製、感染以及致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B 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液傳播、體液傳播以及母嬰垂直傳播。血液傳播可通過輸入被 HBV 污染的血液或血製品、共用針具等途徑發生;體液傳播常見於不安全性行為,因精液、陰道分泌物中含有 HBV,可造成病毒傳播;母嬰垂直傳播則是指攜帶 HBV 的孕婦在孕期、分娩過程或哺乳期將病毒傳染給胎兒或嬰兒。

與其他類型肝炎相比,B 型肝炎病毒(HBV)與 A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C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存在明顯差異。A 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一般引起急性肝炎,大多數患者可自行康復,很少發展為慢性肝炎;C 型肝炎病毒主要經血液傳播,感染後慢性化率較高,但 C 型肝炎病毒是 RNA 病毒,在病毒結構和基因組特徵上與 HBV 不同。

(二)病毒感染的自然進程

B 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 B 型肝炎是指感染 HBV 後 6 個月內,大多數成年人在急性感染期可通過自身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症狀通常在數周內緩解,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然而,少數患者(尤其是兒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無法清除病毒,從而發展為慢性 B 型肝炎。

慢性 B 型肝炎的病程可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活躍期、非活動期等階段。免疫耐受期時,患者體內病毒複製活躍,血液中B型肝炎 e 抗原(HBeAg)陽性、HBV DNA 載量高,但肝功能基本正常,肝組織學無明顯炎症或僅有輕微炎症。此階段患者大多無症狀,容易被忽視。進入免疫活躍期,機體免疫系統開始識別並攻擊被 HBV 感染的肝細胞,導致肝功能異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患者可出現乏力、厭油、黃疸等症狀。若病情反覆發作,可能會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非活動期則是指病毒複製受到抑制,HBeAg 陰性、抗 - HBe 陽性,HBV DNA 載量低或檢測不到,肝功能正常,肝組織炎症明顯減輕,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復發。

返回頂部

三、B 型肝炎的流行病學

(一)全球與地區流行趨勢

全球範圍內,B 型肝炎的流行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東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是 B 型肝炎高流行區域。在東亞,如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B 型肝炎的感染率相對較高,這與這些地區的人口密度、衛生習慣、家族聚集性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由於衛生條件相對落後、醫療資源匱乏以及部分地區的特殊生活習俗,B 型肝炎的傳播較難得到有效控制。

在台灣,自 1984 年推行新生兒 B 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新生兒 B 型肝炎感染率從計畫實施前的 10% - 20% 大幅下降至目前的 1% 以下。這一成果不僅有效降低了 B 型肝炎的發病率,還顯著減少了因 B 型肝炎導致的肝硬化、肝癌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極大提升了民眾的健康水平。

(二)高風險族群

母嬰傳播是 B 型肝炎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垂直感染的風險較高。攜帶 HBV 的孕婦若未進行干預,其新生兒感染 HBV 的概率可高達 70% - 90%,尤其是 HBeAg 陽性的孕婦。為了降低母嬰垂直感染的風險,目前主要採取孕期抗病毒治療以及新生兒出生後及時接種 B 型肝炎疫苗和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策略。

除了母嬰傳播,醫療工作者、性行為活躍者、靜脈藥癮者等也是 B 型肝炎的高風險族群。醫療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等,若防護措施不到位,容易發生職業暴露感染 HBV;性行為活躍者,由於性伴侶不固定、未採取安全性行為措施等原因,感染 B 型肝炎的風險增加;靜脈藥癮者共用針具的行為,更是為 HBV 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其成為 B 型肝炎的高危感染人群。

返回頂部

四、病理機制與臨床表現

(一)B 型肝炎的致病機轉

HBV 進入人體後,主要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與肝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結合,進而侵入肝細胞。在肝細胞內,HBV 利用自身的基因組 DNA 和肝細胞的物質和能量進行複製。病毒複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病毒蛋白和子代病毒顆粒,這些物質可誘發機體的免疫反應。

免疫反應在 B 型肝炎的致病過程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機體的免疫系統可識別並清除被 HBV 感染的肝細胞,從而控制病毒感染;另一方面,過度的免疫反應也會導致肝細胞損傷。部分人之所以發展為慢性感染,可能與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耐受有關。例如,在免疫耐受期,機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有效識別和清除被感染的肝細胞,使得病毒在體內持續複製,最終導致慢性肝炎的發生。

(二)症狀表現

急性 B 型肝炎感染時,患者可能出現一系列症狀,常見的有黃疸,表現為皮膚和鞏膜發黃;倦怠乏力,患者自感精神萎靡、全身無力;腹痛,多為右上腹隱痛或脹痛。此外,還可能伴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慢性 B 型肝炎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期發展可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肝硬化是慢性 B 型肝炎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肝組織在長期炎症刺激下,纖維組織增生,正常肝組織結構被破壞,逐漸形成肝硬化。肝硬化晚期可出現門靜脈高壓、腹水、肝性腦病等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肝癌(HCC)也是慢性 B 型肝炎的重要併發症,HBV 持續感染引起的肝細胞損傷、炎症反應以及基因突變等因素,使得肝細胞發生惡性轉化,最終發展為肝癌。

(三)診斷方式

B 型肝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清標記物檢測、HBV DNA 定量檢測以及肝功能檢查。血清標記物包括 HBsAg、HBeAg、抗 - HBc(B型肝炎核心抗體)、抗 - HBs(B型肝炎表面抗體)和抗 - HBe(B型肝炎 e 抗體),俗稱 "B型肝炎五項"。HBsAg 是 HBV 感染的特異性標誌,陽性表示感染了 HBV;HBeAg 陽性提示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強;抗 - HBc 陽性表明曾感染過 HBV,不論病毒是否被清除;抗 - HBs 陽性則表示機體具有對 HBV 的免疫力,常見於接種疫苗後或感染後康復者;抗 - HBe 陽性通常表示病毒複製減弱,傳染性降低。

HBV DNA 定量檢測可直接反映病毒在體內的複製水平,對於判斷病情、制定治療方案以及評估療效具有重要意義。肝功能檢查中的 ALT 和 AST 是反映肝細胞損傷的重要指標,其升高程度可提示肝細胞損傷的嚴重程度。

影像學檢查在 B 型肝炎的診斷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超音波檢查可觀察肝臟的形態、大小、結構以及有無占位性病變等,對於早期發現肝硬化、肝癌等併發症有一定幫助。FibroScan 是一種基於彈性成像技術的檢查方法,可通過測量肝臟硬度值,定量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彌補了肝穿刺活檢的局限性,具有操作簡便、無創、可重複性好等優點。

返回頂部

五、B 型肝炎的治療與管理

(一)治療時機與目標

並非所有 B 型肝炎患者都需要立即進行抗病毒治療。一般來說,當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時,需考慮啟動抗病毒治療:HBV DNA 載量超過一定水平(通常為≥2000 IU/mL),且 ALT 持續升高超過正常值上限(ULN)的 2 倍;或者肝組織學檢查提示有明顯炎症或纖維化。此外,對於肝臟疾病進展風險高的患者,如合併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等,即使 ALT 正常,也可考慮抗病毒治療。

B 型肝炎的治療目標主要包括抑制病毒複製,使 HBV DNA 載量持續低於檢測下限;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風險,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還可能實現 HBeAg 血清學轉換(HBeAg 陰性、抗 - HBe 陽性),甚至 HBsAg 清除,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但臨床治癒的比例相對較低。

(二)現有治療方法

目前,B 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核苷(酸)類似物(Nucleos (t) ide Analogs,NAs)和干擾素(Interferon,IFN)。核苷(酸)類似物如貝樂克 (Entecavir, Baraclude ®)、惠立妥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簡稱TDF,Viread®)、韋立得 (tenofovir alafenamide,簡稱TAF,Vemlidy®)等,通過抑制 HBV DNA 聚合酶的活性,阻斷病毒複製,具有抗病毒作用強、耐藥率低等優點。患者需長期規律服用,以維持病毒抑制效果。

干擾素療法分為普通干擾素和長效型干擾素α (Peginterferon-α, PEG-IFNa ),其通過誘導機體產生抗病毒蛋白,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從而達到抑制病毒複製和調節免疫的作用。干擾素療法的優點是療程相對固定,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可實現 HBsAg 清除,但副作用較多,如發熱、乏力、厭食、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且不適用於所有患者。近來一些研究發現長效型干擾素α能影響B肝病毒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的穩定性,進而影響後續B肝病毒蛋白質的轉譯。此外,長效型干擾素α還具有免疫調節的功用,可以同時增強先天性與後天性免疫。臨床試驗顯示長效型干擾素α單一治療於一年後達到B肝表面抗原(HBsAg)轉為陰性的機率為 3-7%,治療後追蹤 3-5年B肝表面抗原(HBsAg)轉為陰性的機率增加為 8-14%。

對於末期肝病患者,如出現肝功能衰竭、嚴重肝硬化併發症且經內科治療無效時,肝臟移植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肝移植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然而,肝移植存在供體短缺、手術風險高、術後免疫排斥反應以及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等問題,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並做好術前評估和術後管理。

(三)慢性患者的長期管理

慢性 B 型肝炎患者需要定期進行追蹤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定期追蹤項目包括肝功能檢查,通過檢測 ALT、AST、總膽紅素等指標,了解肝細胞損傷情況;病毒量檢測,即 HBV DNA 定量檢測,評估病毒複製水平;肝癌篩檢,常用的方法有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和超音波檢查,建議每 6 個月進行一次,以便早期發現肝癌。

在生活方面,慢性 B 型肝炎患者需要注意調整生活方式。酒精會加重肝臟負擔,損傷肝細胞,因此患者必須戒酒。同時,應避免使用可能損傷肝臟的藥物,如部分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等。若因病情需要使用其他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並密切監測肝功能。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適當的運動以及均衡的飲食,對於維持肝功能穩定、提高機體免疫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返回頂部

六、預防策略

(一)疫苗接種

台灣的 "B 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 成效顯著,新生兒出生 24 小時內接種 B 型肝炎疫苗至關重要。此時接種疫苗,可使新生兒在早期獲得有效的免疫保護,大大降低母嬰垂直感染的風險。研究表明,出生 24 小時內接種疫苗的新生兒,其抗 - HBs 陽轉率高,能夠有效預防 B 型肝炎病毒感染。

對於成人而言,若未接種過 B 型肝炎疫苗或抗 - HBs 水平低於保護性抗體水平(通常認為抗 - HBs<10 mIU/mL),建議進行抗體檢測。若抗體水平不足,可考慮補打疫苗,以增強對 B 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尤其是醫療工作者、性行為活躍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更應及時接種或補打疫苗。

(二)預防感染與傳播

預防母嬰垂直感染是 B 型肝炎防控的重要環節。對於 HBV DNA 載量高(通常>2×10^5 IU/mL)的孕婦,在妊娠晚期(通常為 24 - 28 周)可考慮使用替諾福韋酯(TDF)等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以降低母體血液中的病毒載量,減少胎兒在宮內感染 HBV 的風險。新生兒出生後,應在 12 小時內及時接種 B 型肝炎疫苗和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可有效阻斷母嬰垂直傳播,保護新生兒免受 HBV 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 B 型肝炎的傳播需要採取多項措施。安全性行為是預防性傳播 B 型肝炎的重要手段,正確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醫療器械的嚴格消毒也是防止 B 型肝炎傳播的關鍵,醫院和診所應按照相關規定,對手術器械、注射器、針頭等進行徹底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此外,靜脈藥癮者應杜絕共用針具的行為,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防止 HBV 通過血液途徑傳播。

返回頂部

七、社會影響與未來展望

(一)B 型肝炎的社會負擔

B 型肝炎除了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病痛,還在社會層面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成本方面,由於 B 型肝炎的治療往往需要長期用藥、定期檢查,像核苷(酸)類似物需要患者持續服用,且肝臟移植的費用高昂,這使得患者家庭在經濟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社會整體的醫療資源也被大量佔用,增加了公共衛生體系的運行成本。

而疾病污名化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許多人對 B 型肝炎缺乏正確的認識,誤認為其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從而對患者存在偏見和歧視。這導致 B 型肝炎患者在求職、社交、婚姻等方面遭遇重重障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品質。患者往往因此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亟需得到心理支持和社會的理解。

(二)研究與創新

在 B 型肝炎的治療研究領域,不斷有新的技術和療法涌現。RNA 干擾技術(RNA interference,RNAi)作為一項前沿技術,通過抑制病毒基因的表達,阻斷病毒的複製過程,為 B 型肝炎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目前,相關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有望在未來成為 B 型肝炎治療的重要手段。治療性疫苗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它不同於預防性疫苗,旨在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增強對 B 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清除病毒、治療疾病的目的,雖然尚未廣泛應用於臨床,但已經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 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全球目標,這一宏大目標的推進離不開各國在防治工作上的共同努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強疫苗接種覆蓋率、提高早期診斷率、擴大抗病毒治療的可及性,同時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預防策略。

返回頂部

八、常見問題(FAQ)

(一)「B 型肝炎能完全治癒嗎?」

目前,B 型肝炎的治療難度較大,完全治癒(即 HBsAg 陰性且伴有或不伴有抗 - HBs 陽性、HBV DNA 檢測不到)對大多數患者而言仍具有挑戰。部分患者在積極接受抗病毒治療和規律的醫療監測下,有可能實現 HBsAg 清除,達到臨床治癒,但比例相對較低。核苷(酸)類似物治療主要是抑制病毒複製,很難完全清除病毒;干擾素療法雖然有一定免疫調節作用,能使部分患者實現 HBsAg 清除,但副作用較多且不是對所有患者都有效。總之,雖然完全治癒存在難度,但通過有效治療可以控制病情,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二)「病毒不活躍是否需治療?」

病毒不活躍一般是指處於非活動期的慢性 B 型肝炎患者,此時病毒複製受到抑制,HBV DNA 載量低或檢測不到,肝功能正常。通常這類患者暫時不需要抗病毒治療,但仍需定期進行檢查,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因為部分患者可能會復發,病毒再次活躍,導致肝功能損傷。若存在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即使病毒不活躍,也需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以降低疾病進展的風險。

(三)「疫苗保護力能持續多久?」

B 型肝炎疫苗接種後產生的保護力持續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接種疫苗後大多數人可產生持續 10 年以上的保護力。部分人群抗體水平下降較快,可能在數年後抗 - HBs 水平低於保護性抗體水平(抗 - HBs<10 mIU/mL)。建議在接種疫苗後定期進行抗體檢測,若抗體水平不足,可考慮補打疫苗以增強對 B 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尤其對於醫療工作者、性行為活躍者等高風險人群,更應重視抗體水平的監測和補打疫苗。

返回頂部

九、結語

早期篩檢與防治對於 B 型肝炎的防控至關重要。早期發現 B 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時進行干預和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B 型肝炎患者不應被社會歧視,社會各界應加強對 B 型肝炎的正確認識,消除疾病污名化,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推動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政府、醫療機構、科研部門和社會組織需攜手合作,共同努力,以實現 WHO 提出的 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全球目標,讓更多人免受 B 型肝炎的侵害。

返回頂部

附錄

(一)參考資料與權威機構連結

世界衛生組織(WHO):https://www.who.int/
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https://www.tlca.org.tw/

(二)台灣與全球的 B 型肝炎防治資源

台灣:各地區衛生局提供免費或低費的 B 型肝炎篩檢服務;各大醫學中心和地區醫院設有肝病門診,為患者提供診斷、治療和追蹤服務;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會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公益活動等,普及 B 型肝炎防治知識。

全球: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範圍內推動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政策指導;各國的公共衛生機構、非政府組織(NGO)也積極參與 B 型肝炎的防治,通過資金支持、研究合作、宣傳教育等方式,共同應對 B 型肝炎這一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