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氏食道全解析:從診斷到治療(祥版)| 陳建富醫師

陳建富 醫師整理著作

一、巴瑞特氏食道是什麼?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一種因長期胃食道逆流(GERD)導致的食道黏膜病變。當正常的鱗狀上皮被異常的柱狀上皮取代時,即稱為巴瑞特氏食道。這種情況可能增加罹患食道腺癌的風險。

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食道的黏膜是由鱗狀上皮所構成,它具有一定的保護功能。然而,當胃中的胃酸和消化液長期逆流至食道時,這些酸性物質會不斷刺激食道黏膜,使得原本的鱗狀上皮細胞逐漸被柱狀上皮細胞所取代,從而形成巴瑞特氏食道。這種異常的上皮細胞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胃酸的侵蝕,但它也增加了細胞癌變的可能性,所以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重要事實:

不同地區的巴瑞特氏食道盛行率有所差異,台灣的盛行率相對西方國家較低,這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以及遺傳因素等多方面有關。西方國家的飲食結構可能更偏向於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從而導致巴瑞特氏食道的盛行率相對較高。而台灣的飲食習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所以盛行率相對較低。

臨床研究發現,男性患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女性,這可能與男性的生理特點、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例如,男性可能更多地存在吸菸、飲酒等不良習慣,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會,進而提高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率。此外,男性的激素水平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巴瑞特氏食道患者有一定的機率會進展為食道癌,雖然這個比例相對較低,但也不能忽視。對於巴瑞特氏食道患者來說,定期進行檢查和追蹤非常重要,以便能夠早期發現癌變的跡象,及時採取治療措施,提高治癒的機會。

  • 台灣盛行率約1.5-2%,較西方國家低
  • 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2-3倍
  • 每年約0.1-0.5%會進展為食道癌

二、成因與危險因子

1. 主要成因

長期胃食道逆流是巴瑞特氏食道的主要成因之一。當胃酸和消化液經常逆流至食道時,會對食道黏膜造成反覆的刺激和損傷。火燒心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之一,如果每週出現2次以上的火燒心症狀,並且持續5年以上,那麼患巴瑞特氏食道的風險就會增加5 - 10倍。這是因為長時間的胃酸刺激會導致食道黏膜的細胞發生變化,從而增加了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機率。

肥胖也是巴瑞特氏食道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當人體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0時,患巴瑞特氏食道的風險會增加3倍。這是因為肥胖會導致腹部壓力增加,使得胃部的壓力也隨之升高,從而更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尤其是腹部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積會對胃部造成更大的壓迫,進一步增加了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所以他們患巴瑞特氏食道的可能性更高。

吸菸對身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吸菸會降低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使得胃酸更容易逆流至食道。而且,香菸中的有害物質還會直接損傷食道黏膜,影響黏膜的修復和保護功能。無論是過去吸菸還是現在正在吸菸,都會使患巴瑞特氏食道的風險增加2倍。因此,戒菸對於預防巴瑞特氏食道非常重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個器官功能會逐漸衰退,食道的功能也不例外。年齡大於50歲的人群患巴瑞特氏食道的風險會增加4倍,尤其是在50 - 70歲這個年齡層發病率較高。這可能與年齡增長導致的食道下括約肌功能減退、胃排空延遲等因素有關,使得胃酸更容易逆流至食道,從而增加了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機會。

危險因子 風險增加倍數 說明
長期胃食道逆流 5-10倍 每週2次以上火燒心症狀持續5年以上
肥胖(BMI>30) 3倍 尤其腹部肥胖者風險更高
吸菸 2倍 不論過去或現在吸菸都增加風險
年齡>50歲 4倍 多發於50-70歲年齡層

2. 致病機轉

當胃酸反覆刺激食道下段,會導致:

胃酸是一種強酸性物質,當它反覆刺激食道下段時,會直接損傷食道黏膜的細胞結構。黏膜細胞受到損傷後,會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導致局部發炎。發炎會使黏膜組織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進一步影響食道的正常功能。

在食道黏膜受損發炎後,身體會自動啟動修復機制,試圖修復受損的組織。然而,在長期胃酸刺激的情況下,這種修復過程可能會出現異常。身體可能會產生一些不適當的細胞反應,從而導致組織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

在長期的修復過程中,食道黏膜的正常細胞可能會被一種類似於腸道細胞的柱狀上皮細胞所取代,這種現象稱為腸化生。腸化生的發生意味著食道黏膜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它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胃酸的刺激,但也增加了癌變的可能性。

  1. 食道黏膜受損發炎
  2. 身體啟動"修復機制"
  3. 取代性的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發生

這種異常的柱狀上皮較能抵抗胃酸,但卻增加了癌變的可能性。

與正常的食道鱗狀上皮相比,這種異常的柱狀上皮細胞具有更強的耐酸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胃酸的侵蝕。然而,這些細胞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較高,更容易發生突變,從而增加了癌變的風險。因此,對於巴瑞特氏食道患者來說,密切監測腸化生的情況非常重要。

三、診斷與分期

1. 診斷標準

主要透過胃鏡檢查(EGD)合併組織切片確診:

在正常情況下,食道下端的黏膜應該是光滑的白色。而當發生巴瑞特氏食道時,由於黏膜細胞的性質發生了改變,會出現粉紅色絨毛狀的黏膜。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食道黏膜的外觀變化,通過發現這種異常的黏膜表現,初步懷疑巴瑞特氏食道的可能。

杯狀細胞是一種特徵性的細胞,通常存在於腸道黏膜中。在巴瑞特氏食道患者的組織切片中,如果發現有杯狀細胞,則可以確診巴瑞特氏食道。這是因為杯狀細胞的出現表明食道黏膜發生了腸化生,是巴瑞特氏食道的重要病理特徵之一。

確診巴瑞特氏食道後,還需要評估病變的範圍。通過胃鏡檢查,可以用釐米或鐘面位置來紀錄病變的大小和位置。這對於制定治療方案和預後評估非常重要。例如,病變範圍較小的患者可能可以採取保守治療,而病變範圍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更積極的治療措施。

  • 看到食道下端粉紅色絨毛狀黏膜(正常應為光滑白色)
  • 切片證實有杯狀細胞(goblet cells)
  • 評估病變範圍(釐米或鐘面位置紀錄)

2. 分期系統

非異生性巴瑞特氏食道是指食道黏膜僅發生了單純的腸化生,而沒有細胞的異常增生。這種情況下,癌變的風險相對較低,每年約為0.1 - 0.3%。但即使癌變風險較低,患者仍然需要定期進行檢查和追蹤,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變化。

低度異生表示食道黏膜的細胞出現了輕度的變異,但還沒有達到高度異生的程度。這種情況下,癌變的風險有所增加,每年約為0.5 - 1.0%。對於低度異生的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進行追蹤和監測,可能需要縮短檢查的間隔時間。

高度異生意味著食道黏膜的細胞發生了明顯的變異,癌變的風險顯著增加,每年約為6 - 10%。對於高度異生的患者,通常需要積極採取治療措施,如射頻燒灼術或內視鏡切除等,以降低癌變的風險。

分類 組織學特徵 癌變風險
非異生(non-dysplasia)性巴瑞特氏食道 單純腸化生 每年0.1-0.3%
低度異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 輕度細胞變異 每年0.5-1.0%
高度異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 明顯細胞變異 每年6-10%

四、治療策略

1. 治療流程

胃鏡檢查(EGD)是診斷巴瑞特氏食道的重要方法,它可以直接觀察食道黏膜的情況。在胃鏡檢查過程中,醫生能夠清晰地看到食道下端的黏膜狀態,若發現原本應該是光滑白色的黏膜變成了粉紅色絨毛狀,就需要高度懷疑巴瑞特氏食道。而組織切片則是確診的關鍵步驟,通過提取病變部位的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若證實有杯狀細胞(goblet cells),就能確定巴瑞特氏食道的診斷。同時,還可以評估病變的範圍,這對於制定後續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

幽門桿菌感染可能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並且與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發展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如果患者經檢查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及時進行根除治療是很有必要的。根除幽門桿菌通常採用抗生素聯合質子泵抑制劑(PPI)等藥物的方案,具體的用藥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醫生來制定。成功根除幽門桿菌有助於改善胃腸道的環境,減少胃酸反流的刺激,從而對巴瑞特氏食道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

巴瑞特氏食道患者需要定期進行追蹤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根據患者的風險分層,如非異生、低度異生、高度異生等不同情況,決定胃鏡檢查的間隔時間。定期的胃鏡檢查可以觀察食道黏膜的病變情況,有無新的異生或癌變發生。對於低風險的患者,胃鏡間隔時間可以相對長一些;而對於高風險的患者,則需要更頻繁地進行胃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當患者出現高度異生(HGD)或可疑癌變區域等情況時,需要考慮進行根除治療。射頻燒灼術(RFA)是一種通過射頻能量破壞異常黏膜的治療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消除病變組織,其根除率可達90%。內視鏡切除則是通過內視鏡將病變組織切除,這種方法可以取得完整的病理標本,有助於明確診斷和評估病情。在選擇根除治療方法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病變的大小、位置、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由醫生進行綜合考慮和決定。

  1. 確認診斷:胃鏡+切片
  2. 根除幽門桿菌(如有感染)
  3. 控制胃酸

    氫離子阻斷劑(PPI)是目前控制胃酸分泌的常用藥物。它可以有效地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從而降低胃酸對食道黏膜的刺激。長期的胃酸反流是導致巴瑞特氏食道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過每日服用PPI來控制胃酸分泌,能夠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減少食道黏膜的損傷,對於穩定病情和預防癌變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PPI藥物在劑量和用法上可能會有所不同,患者需要按照醫生的建議規律服用。

    對於一些經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者存在特殊情況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LINX是一種可調節的磁性裝置,通過手術植入在食道下括約肌周圍,增強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從而減少胃酸反流。胃底折疊術則是將胃底部分圍繞食道下端進行折疊,加強食道下括約肌的功能,防止胃酸反流。手術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身體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由醫生和患者共同決定是否採用。

    • 每日氫離子阻斷劑(PPI)治療
    • 少數需要手術(如LINX或胃底折疊術)
  4. 定期追蹤:依風險分層決定胃鏡間隔
  5. 必要時根除治療:射頻燒灼術(RFA)或內視鏡切除

2. 各種治療方式比較

射頻燒灼術(RFA)主要適用於高度異生(HGD)或侷限性病變的患者。它的原理是利用射頻能量產生的熱效應,破壞異常的食道黏膜組織。其成效較為顯著,根除率可達90%,能夠有效地消除病變,降低癌變的風險。然而,這種治療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併發症,其中狹窄的發生率約為5%,這是由於燒灼後組織癒合過程中可能導致食道管腔狹窄;另外,還可能出現出血的情況,需要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和處理。

內視鏡黏膜切除(EMR)適用於可疑癌變區域的患者。該方法通過內視鏡將病變的黏膜組織切除,其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取得完整的病理標本,這對於明確診斷和制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但是,內視鏡黏膜切除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穿孔風險約為1 - 2%,這是因為在切除過程中可能會損傷食道壁,導致穿孔的發生。因此,在進行內視鏡黏膜切除時,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操作,並在術前充分評估患者的病情和風險。

冷凍治療主要用於長段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它是利用超低溫技術使病變組織凍結、壞死,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冷凍治療的一個優點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較少感到疼痛,這對於一些對疼痛較為敏感的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冷凍治療也有其局限性,它的治療時間相對較長,需要多次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冷凍治療的效果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和病情變化。

外科手術通常用於已經發生癌變或者經過多次其他治療方法失敗的患者。外科手術可以對病變部位進行根治性切除,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然而,外科手術是一種創傷性較大的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死亡率約為1 - 3%。此外,手術後患者還可能面臨一些併發症,如感染、出血、消化功能障礙等。因此,在考慮外科手術治療時,需要醫生和患者充分溝通,權衡手術的利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決定。

治療方式 適用情況 成效 併發症
射頻燒灼術(RFA) HGD或侷限性病變 90%根除率 狹窄(5%)、出血
內視鏡黏膜切除(EMR) 可疑癌變區域 可取得完整病理 穿孔風險(1 - 2%)
冷凍治療 長段巴瑞特氏食道 較少疼痛 治療時間較長
外科手術 已癌變或多次治療失敗 根治性治療 死亡率1 - 3%

五、追蹤計畫

對於無異生的巴瑞特氏食道患者,建議每3 - 5年進行一次追蹤檢查。這是因為無異生患者的癌變風險相對較低,不需要過於頻繁地進行檢查。然而,患者需要持續進行PPI治療,以控制胃酸分泌,減少胃酸對食道黏膜的刺激,從而降低癌變的風險。在追蹤期間,患者還需要注意自己的症狀變化,如是否出現火燒心、吞咽困難等症狀,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低度異生(LGD)患者的癌變風險相對無異生患者有所增加,因此建議每6 - 12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由於低度異生的診斷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為了確保診斷的準確性,需要兩位病理醫師對組織切片進行確認診斷。在追蹤過程中,除了進行胃鏡檢查和組織切片外,還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如異生程度是否加重等。如果病情有進展,可能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高度異生(HGD)患者的癌變風險較高,因此需要更頻繁地進行追蹤檢查,建議每3 - 6個月進行一次。對於高度異生患者,建議首先接受根除治療,如射頻燒灼術(RFA)或內視鏡切除等。在接受根除治療後,需要定期進行追蹤,以觀察治療效果,是否有殘留病變或復發的情況。如果在追蹤過程中發現問題,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對於已經接受根除治療的患者,在第1年需要每3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這是為了及時發現可能的復發或殘留病變。在第1年之後,可以每年進行一次追蹤檢查。在追蹤過程中,需要配合染色內視鏡檢查,染色內視鏡可以更清晰地顯示食道黏膜的病變情況,有助於早期發現微小的病變。此外,患者還需要繼續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PPI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以維持治療效果。

風險分級 建議追蹤間隔 注意事項
無異生 1 - 2年 持續PPI治療
低度異生(LGD) 6 - 12個月 需兩位病理醫師確認診斷
高度異生(HGD) 3 - 6個月 建議接受根除治療後追蹤
已接受根除治療 第1年每3個月
之後每年
需配合染色內視鏡檢查

六、生活與飲食管理

關鍵生活型態調整:

  • 飲食控制
    • 少量多餐(每日5 - 6餐):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可以避免一次性進食過多食物,減少胃部的負擔,降低胃酸反流的機率。每次進食量減少,胃部膨脹的程度也會相應降低,從而減少胃酸向上反流至食道的可能性。
    • 睡前3小時禁食:在睡眠時,身體處於平躺姿勢,胃部的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道。睡前3小時禁食可以讓胃部有足夠的時間消化食物,避免在睡眠時胃部仍有大量食物殘留,進而減少胃酸反流的發生。
    • 避免高脂食物(如炸雞、鹹酥雞):高脂食物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會導致胃部排空時間延長,增加胃部壓力,促使胃酸反流。此外,高脂食物還可能降低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使得胃酸更容易逆流至食道。
  • 體重管理:BMI控制在18.5 - 24:肥胖是巴瑞特氏食道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尤其是腹部肥胖者風險更高。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腹部壓力,導致胃部受到擠壓,從而使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道。將BMI控制在18.5 - 24的正常範圍內,可以有效降低腹部壓力,減少胃酸反流的發生。
  • 睡眠姿勢:床頭抬高15 - 20公分:將床頭抬高可以利用重力的作用,防止胃酸在睡眠時反流至食道。當床頭抬高時,食道相對於胃部處於較高的位置,胃酸難以逆流而上,從而減少了胃酸對食道黏膜的刺激。

絕對禁忌:

  • 菸酒(會降低食道括約肌壓力):香菸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會降低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使得食道下括約肌鬆弛,無法有效地阻止胃酸反流。此外,吸菸和飲酒還會刺激胃酸分泌,進一步加重胃酸反流的症狀。
  • 緊身衣物(增加腹壓):穿著緊身衣物會增加腹部的壓力,就像給腹部施加了一個擠壓的力量,使得胃部受到擠壓,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道。因此,巴瑞特氏食道患者應該避免穿著緊身衣物,選擇寬鬆舒適的服裝。
  • 刺激性飲品(咖啡、碳酸飲料):咖啡和碳酸飲料中含有的咖啡因和二氧化碳等成分,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的酸度和分泌量。同時,這些飲品還可能降低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導致胃酸反流。因此,巴瑞特氏食道患者應該避免飲用刺激性飲品。

七、常見問題

Q1:巴瑞特氏食道會完全復原嗎?
→ 已形成的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無法逆轉,但射頻燒灼術(RFA)可消除異常黏膜,需配合嚴格控制胃酸。腸化生是巴瑞特氏食道的一個重要病理特徵,一旦形成,通常是不可逆轉的。然而,射頻燒灼術(RFA)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它可以通過高頻射頻能量破壞異常的黏膜組織,從而消除病變。但是,為了防止病變復發,患者需要配合嚴格的胃酸控制,減少胃酸對食道黏膜的刺激。

Q2:需要終身服用氫離子阻斷劑(PPI)嗎?
→ 建議長期控制胃酸,但可依症狀調整劑量,最新研究顯示每日低劑量PPI並不會增加骨質疏鬆風險。氫離子阻斷劑(PPI)是一種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對於巴瑞特氏食道患者來說,長期控制胃酸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減少胃酸對食道黏膜的刺激,預防病變的進展。然而,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症狀調整藥物的劑量,避免過量用藥。最新的研究表明,每日低劑量的PPI使用並不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因此患者不必過於擔心藥物的副作用。

Q3:多久要做一次胃鏡檢查?
→ 依分期決定:

  • 無異生:每1 - 2年:無異生的巴瑞特氏食道患者癌變風險相對較低,因此建議每3 - 5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可能的病變。
  • 低度異生:每6個月 - 1年:低度異生的患者癌變風險有所增加,需要更密切的監測。每6個月 - 1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可以及時發現病變的進展,以便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 高度異生:每3 - 6個月:高度異生的患者癌變風險較高,需要更加頻繁的胃鏡檢查。每3 - 6個月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可以及時發現早期癌變,提高治癒率。

 

Q4:什麼情況需要手術治療?
→ 出現以下狀況時需考慮:

  • 內視鏡治療失敗:如果內視鏡治療(如射頻燒灼術、內視鏡黏膜切除等)無法有效消除病變,或者病變復發,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 已進展為食道腺癌:當巴瑞特氏食道已經進展為食道腺癌時,手術治療通常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可以切除病變組織,達到根治的目的。
  • 合併嚴重食道裂孔疝氣:食道裂孔疝氣是指胃的一部分通過食道裂孔進入胸腔,會導致胃酸反流加重。如果巴瑞特氏食道患者合併嚴重的食道裂孔疝氣,且經過保守治療無效,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Q5:補充益生菌有幫助嗎?
→ 初步研究顯示特定菌株(如Lactobacillus)可能改善腸道菌相,但仍需更多證據,不應取代正規治療。益生菌是一種有益的微生物,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改善腸道功能。初步的研究表明,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如Lactobacillus)可能對巴瑞特氏食道患者的腸道菌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還不夠充分,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實益生菌的有效性。因此,益生菌不應該取代正規的治療方法,患者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八、最新治療進展

2023年台灣治療指引重點:

  • 建議使用分子標記檢測(如TP53基因突變)輔助風險分級:分子標記檢測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癌變風險。例如,TP53基因突變與巴瑞特氏食道的癌變密切相關,通過檢測TP53基因突變,可以更精確地對患者進行風險分級,從而制定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 窄頻影像內視鏡(NBI)或FujiFilm藍光造影內視鏡(BLI)列為必要檢查工具:窄頻影像內視鏡(NBI)可以提供更清晰的黏膜表面血管和腺管結構的影像,有助於早期發現病變。將NBI列為必要的檢查工具,可以提高巴瑞特氏食道的診斷準確率,尤其是對於早期癌變的診斷。
  • 冷凍消融(Cryoablation)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冷凍消融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它通過低溫冷凍破壞病變組織。將冷凍消融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於這種治療方法,提高治療的可及性。

九、結語

巴瑞特氏食道管理三大原則:

  1. 分層監控:依異生程度制定追蹤計畫:根據患者的異生程度進行分層監控,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安排胃鏡檢查和治療,提高監控的效率和效果。對於不同異生程度的患者,制定不同的追蹤計畫,可以及時發現病變的進展,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 源頭控制:嚴格控制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是巴瑞特氏食道的主要成因,因此嚴格控制胃食道逆流是預防和治療巴瑞特氏食道的關鍵。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如飲食控制、體重管理、睡眠姿勢調整等)和藥物治療(如氫離子阻斷劑),可以有效減少胃酸反流,降低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和發展風險。
  3. 早期介入:對高度異生病變積極治療:高度異生的巴瑞特氏食道患者癌變風險較高,因此需要早期介入,積極治療。通過射頻燒灼術、內視鏡黏膜切除等治療方法,可以消除病變,預防癌變的發生。

重要提醒: 確診患者應每週記錄火燒心頻率夜間症狀,就診時提供醫師參考。火燒心頻率和夜間症狀是巴瑞特氏食道患者的重要症狀指標,通過記錄這些症狀,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

陳建富診所關心您 版權所有陳建富內科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