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如何預防或延緩第二型糖尿病及其共病症 | 陳建富醫師
一、風險監測與早期篩檢
定期追蹤和風險評估對於預防或延緩第二型糖尿病及其共病症至關重要,可幫助醫生及時發現血糖異常,以便早期干預。
1. 定期追蹤
糖尿病前期患者:依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血糖檢測(證據等級E)。若患者存在肥胖、家族糖尿病史等高風險因素,則應縮短檢測間隔。例如,若患者肥胖且有家族史,可能每半年甚至更短時間就需檢測一次。此舉是因糖尿病前期發展至糖尿病有一定時間間隔,定期檢測能及時發現血糖變化。
無症狀1型糖尿病(前期階段):
- 每6個月檢測「糖化血色素(HbA1c)」:糖化血色素可反映過去2 - 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在無症狀1型糖尿病前期,定期檢測HbA1c能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長期趨勢,若HbA1c呈上升趨勢,提示病情可能在進展。
- 每年進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OGTT)」,監測空腹及2小時後血糖(證據等級E):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能更敏感地檢測出患者的血糖調節能力。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水平是判斷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重要依據。若空腹血糖在100 - 125 mg/dL、餐後2小時血糖在140 - 199 mg/dL,可能處於糖尿病前期;若超過此範圍,則需進一步評估是否患有糖尿病。
2. 風險評估工具
使用「美國糖尿病協會(ADA)風險測試」或臨床指標(如BMI、妊娠糖尿病史)篩檢高風險族群:ADA風險測試是一種便捷的篩查工具,可由非醫療專業人員或醫護人員使用。臨床指標方面,身體質量指數(BMI)≥25 kg/m²(亞裔≥23 kg/m²)、有妊娠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等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例如,BMI超標意味著體內脂肪堆積,易誘發胰島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日後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升高。
診斷標準:
- 糖尿病前期:HbA1c 5.7 - 6.4%、空腹血糖受損(IFG,100 - 125 mg/dL)或糖耐量異常(IGT,餐後2小時血糖140 - 199 mg/dL)。這些指標反映了患者的血糖代謝已出現異常,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若不及時干預,很可能在數年內發展為糖尿病。
- 高風險族群:BMI≥25 kg/m²(亞裔≥23 kg/m²)、心血管疾病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等。除上述因素外,高血壓、血脂異常、年齡超過45歲等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破壞身體正常的血糖調節機制,使患病風險大增。
二、生活方式介入
多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證實,透過個性化低熱量飲食規劃、體重管理、運動、睡眠等生活方式干預,能有效預防或延緩第二型糖尿病,並改善心臟代謝風險因素。
主要研究數據比較表
研究名稱 | 追蹤年數 | 糖尿病風險降低幅度 |
---|---|---|
美國DPP試驗 | 3年 | 58% |
大慶研究 | 30年 | 39% |
芬蘭DPS | 7年 | 43% |
美國DPPOS後續研究 | 10年 | 34% |
15年 | 27% |
DPP核心干預措施
雙重目標機制
- 體重管理:
- 最低減重7%(首6個月達成)
- 建議減重速度:每週0.45 - 0.9公斤
- 熱量計算:每日總需求熱量減500 - 1000大卡
- 運動計劃:
- 每週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如快走)
- 允許將最多75分鐘肌力訓練計入總時數
- 最低頻率:每週3次,每次至少10分鐘
實施特色
- 個性化方案:根據初始體重調整熱量攝取,初期聚焦「減脂」而非單純限制熱量
- 階段式課程:
- 核心階段(24週/16單元):
- 熱量控制技巧
- 行為自我監測
- 外食健康選擇策略
- 心理與社交挑戰應對
- 維持階段:
- 個人諮詢
- 團體課程
- 動機強化活動
- 核心階段(24週/16單元):
關鍵發現與限制
- 成效亮點:
- 即使未達減重目標,僅實現運動目標仍可降低44%糖尿病風險
- 減重7 - 10%效果更顯著
- 未明領域:
- 長期臨床效益(如微血管/大血管病變)尚未完全確立
- 研究顯示干預措施無明顯副作用風險
3. 體重管理
目標:減輕至少7%初始體重(證據等級A),例如80公斤者需減重5.6公斤。研究表明,體重減輕7%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以80公斤的人為例,減重5.6公斤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使身體更好地利用血糖,從而降低糖尿病的發病可能性。
方法:
- 低熱量飲食:每日減少500 - 1000大卡,優先降低飽和脂肪與精製醣類。飽和脂肪和精製醣類會快速升高血糖,增加身體代謝負擔。減少這類食物攝入,如少吃油炸食品、甜食,可控制熱量攝入,幫助減肥。例如,將油炸雞塊換成清蒸魚,甜飲料換成白開水。
- 推薦飲食模式:
- 地中海飲食(多橄欖油、魚類、全穀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有利於血糖控制。橄欖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改善血脂,魚類富含的Omega - 3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全穀物可緩慢釋放糖分,避免血糖波動。
- 間歇性斷食(如16:8輕斷食):在16小時內禁食,其餘8小時內進食。這種飲食模式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身體代謝。例如,每天從晚上8點到次日中午12點禁食,在12點 - 20點之間進食。
-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每日碳水 < 26%總熱量):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可使身體更多地利用脂肪供能,從而降低血糖水平。但需注意,過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應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進行。
4. 運動計畫
目標: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搭配每週2次阻力訓練(如深蹲、彈力帶)(證據等級A)。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身體代謝能力,幫助消耗熱量;阻力訓練可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使身體在休息時也能消耗更多能量,二者結合有利於血糖控制和體重管理。
久坐族:每30分鐘起身活動3分鐘,降低餐後血糖波動。久坐會使身體代謝減慢,血糖容易升高。定時起身活動,如伸展、走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血糖代謝,降低餐後血糖峰值。
5. 飲食策略
台灣在地建議:
- 多吃高纖食材(如地瓜葉、糙米)、低升糖指數(GI)水果(如芭樂、蘋果):高纖食材和低升糖指數水果可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地瓜葉、糙米富含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腹感,減少其他食物攝入;芭樂、蘋果的升糖指數低,食用後血糖波動小。
- 減少手搖飲、油炸物,改用「健康餐盒」控制份量。手搖飲通常含有大量糖分和添加劑,油炸物則富含油脂,過多攝入會導致血糖、血脂升高。健康餐盒可合理搭配食物種類和份量,保證營養均衡,控制熱量攝入。
營養師諮詢:個別化「醫學營養治療(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MNT)」可顯著改善HbA1c(證據等級B)。營養師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飲食習慣、運動水平等制定專屬的營養方案。例如,對於肥胖且血糖偏高的患者,營養師可能會建議增加蔬菜、水果和全穀物的攝入,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攝取量,從而有效降低HbA1c水平。
6. 睡眠與作息
理想睡眠:每日7小時,避免熬夜(夜型作息者糖尿病風險增2.5倍)。睡眠不足或不規律會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代謝功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血糖升高。夜型作息者因生物鐘紊亂,更易出現代謝異常,患糖尿病的風險大幅上升。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應積極治療,避免慢性缺氧加劇胰島素阻抗。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患者在睡眠中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導致慢性缺氧。長期慢性缺氧會干擾身體正常代謝,加重胰島素阻抗,進而影響血糖控制。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使用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可改善缺氧狀況,降低糖尿病風險。
7. 社區與數位資源
台灣資源:
- 國民健康署「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提供衛教課程。此網站整合了醫療資源,為民眾提供糖尿病防治的相關知識和教育課程,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等方面的指導,幫助民眾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 使用CDC認證的線上課程(如「智抗糖App」)輔助自我管理。這些線上課程和App可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如飲食記錄、運動提醒、血糖監測等功能,方便患者隨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團體課程:如「糖尿病預防班」,結合飲食、運動與心理支持。團體課程可營造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圍,患者在課程中不僅能學習到專業的糖尿病防治知識,還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增強自我管理的信心和動力。
三、藥物介入
藥物介入在糖尿病防治中起重要作用,不同藥物適用於不同人群,使用時需注意相關事項。
8. 第一線藥物:二甲雙胍(Metformin)
適用對象(證據等級A):
- 年齡25 - 59歲、BMI≥35 kg/m²、空腹血糖≥110 mg/dL(6.1 mmol/L)、HbA1c≥6.0%(HbA1c≥6.0%的族群效益最大但HbA1c≥5.7%即開始預防)。此類人群患糖尿病風險高,雙胍類(Metformin)每天1750mg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例如,對於BMI超標且空腹血糖和HbA1c偏高的患者,使用雙胍類(Metformin)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延緩糖尿病發展。
- 妊娠糖尿病史患者(可降低50%糖尿病風險)。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日後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雙胍類(Metformin)可降低這一風險,幫助其維持正常血糖水平。
注意事項:長期使用需定期檢測「維生素B12」,預防貧血或周邊神經病變(證據等級B)。雙胍類(Metformin)可能影響腸道對維生素B12的吸收,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引發貧血或周邊神經病變。因此,長期使用雙胍類(Metformin)的患者需定期檢測維生素B12水平,必要時進行補充。
9. 新型藥物選擇
腸泌素受體促效劑(GLP - 1 RA):
- 胰妥讚(Liraglutide)、易週糖(Semaglutide):每週注射一次,可減重10 - 15%並延緩糖尿病(證據等級B)。GLP - 1 RA類藥物能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慾,從而達到減重和控制血糖的效果。胰妥讚和易週糖每週注射一次,使用方便,且在減重和延緩糖尿病進展方面效果顯著。另外瑞倍適(Rybelsus®)全世界第一個GLP - 1口服降血糖藥也正進入台灣市場。
雙重腸泌素受體促效劑(GIP/GLP - 1 RA):瘦沛針(Tirzepatide):兼具控糖與減重效果,適用肥胖合併糖尿病前期。瘦沛針能同時作用於GIP和GLP - 1受體,更有效地改善血糖控制和促進體重減輕,尤其適用於肥胖且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降低其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10. 其他藥物
順醣(Pioglitazone):適用「胰島素阻抗」的中風患者,降低心血管事件,但可能水腫或骨折(證據等級A)。>順醣可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同時對心血管有一定保護作用。然而,使用時需注意其副作用,如水腫和骨折風險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患者更需密切監測。
阿卡波糖(Acarbose):延緩腸道醣類吸收,適用餐後血糖偏高者。阿卡波糖能抑制腸道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從而降低餐後血糖峰值。對於餐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阿卡波糖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四、心血管疾病與共病症預防
控制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關注特殊族群健康,有利於預防糖尿病共病症。
11. 風險因子控制
血壓:目標<130/80 mmHg,首選ACEI/ARB類藥物(如「心達舒」)。高血壓是糖尿病常見的共病症,會加重心血管負擔。ACE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ARB(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類藥物不僅能有效降低血壓,還對腎臟有一定保護作用,可減少糖尿病腎病的發生風險。
血脂:高風險者使用「史達汀(Statin)」(如冠脂妥),雖可能輕微增加糖尿病風險,但心血管保護效益更高(證據等級B)。史達汀類藥物可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 C),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儘管使用史達汀可能會使少數患者的血糖升高,但與其帶來的心血管保護作用相比,整體獲益更大。
戒菸:戒菸後短期體重上升需搭配飲食控制,避免糖尿病反彈。吸菸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加重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戒菸後,部分人會出現體重上升,此時需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防止因體重增加導致血糖升高,引發糖尿病反彈。
12. 特殊族群
高齡患者:重點控制心血管風險,非僅追求血糖正常化。高齡患者身體機能下降,合併症較多,過度追求血糖正常化可能增加低血糖風險,危害健康。因此,應以控制心血管風險為主,在保證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的同時,注重血壓、血脂等心血管風險因素的管理。
肥胖族群:BMI≥35者可評估「代謝手術」(如胃縮小手術),降低糖尿病發生率70%。對於BMI≥35的肥胖患者,代謝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胃縮小手術等代謝手術可通過改變胃腸道結構,限制食物攝入,改善腸道激素分泌,從而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同時還能改善其他代謝異常。
五、個別化照護目標
制定個別化照護目標,針對不同風險人群強化介入,有利於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13. 核心策略
減重優先:7 - 10%體重減輕可逆轉胰島素阻抗。體重過重是導致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減輕體重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使身體更好地利用血糖。例如,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通過減重7 - 10%,可能使胰島素抵抗得到明顯改善,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血糖目標:HbA1c<5.7%、空腹血糖<100 mg/dL。將血糖控制在這一範圍內,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維持身體正常代謝功能。
定期檢測:每3 - 6個月追蹤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定期檢測能及時了解患者身體狀況,發現血糖、血脂異常以及肝腎功能損害等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4. 高風險強化介入
糖尿病前期合併代謝症候群:結合藥物(如Metformin)與團體衛教課程。糖尿病前期合併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患糖尿病風險極高,單靠生活方式干預可能效果不佳。使用藥物(如雙胍類(Metformin))控制血糖的同時,參加團體衛教課程,學習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管理知識,可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
妊娠糖尿病史女性:產後6 - 12週進行OGTT,並持續追蹤。妊娠糖尿病史女性在產後仍有較高的糖尿病發病風險,產後6 - 12週進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OGTT)可及時發現血糖異常。此後持續追蹤血糖,有利於早期干預,預防糖尿病發生。
六、1型糖尿病延緩措施(補充)
1型糖尿病的延緩可通過免疫調節藥物和生活調整等方式進行。
15. 免疫調節藥物
替普利珠單抗(Teplizumab):適用8歲以上「第2期1型糖尿病」患者,延緩發病2 - 3年(證據等級B)。1型糖尿病是因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替普利珠單抗作為一種CD3定向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能特異性地與T細胞表面的CD3分子結合,調節自身免疫反應,抑制免疫系統對β細胞的破壞 。在臨床試驗中,使用替普利珠單抗治療的患者,相比對照組,其發展為有症狀1型糖尿病(第3期)的時間明顯延長,中位時間差達到24個月左右,為患者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可通過其他方式維持血糖穩定,提高生活質量。治療需在有專業醫護人員的醫療機構進行,他們能密切監測患者用藥後的反應,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常見的暫時性淋巴細胞減少、皮疹等。
16. 生活調整
避免高糖飲食,兒童增加戶外活動(每日≥60分鐘)以降低自體免疫反應。高糖飲食會使血糖快速升高,加重胰腺β細胞的負擔。長期高糖攝入可能誘發或加重自身免疫反應,加速1型糖尿病的進展。像可樂、糖果等高糖食品,應盡量減少食用。而戶外活動能促進兒童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研究發現,在The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Diabetes in the Young(TEDDY)縱向研究中,5 - 15歲有多種胰島自身抗體的兒童,每天每增加10分鐘中等至劇烈的戶外活動,發展為1型糖尿病的風險就降低。戶外活動可選擇跑步、踢球、騎自行車等,不僅能改善身體機能,還可能通過調節免疫系統,降低自身免疫反應對β細胞的損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1型糖尿病的發病。
總結:台灣臨床實務建議
優先執行:
- 健檢報告異常者(如空腹血糖>100 mg/dL)轉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健檢報告中空腹血糖超過正常範圍,是血糖代謝異常的一個重要信號,可能處於糖尿病前期甚至已經患有糖尿病。台灣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整合了醫療資源,能為這類人群提供全面的糖尿病防治服務,包括進一步的檢查、飲食和運動指導、血糖監測等,幫助他們及時發現和控制病情。
- 處方Metformin前評估維生素B12狀態,長期使用需補充營養。如前文所述,雙胍類(Metformin)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引發貧血或周邊神經病變。在處方雙胍類(Metformin)之前,評估患者的維生素B12水平,若已經存在缺乏,可提前進行補充。對於長期服用雙胍類(Metformin)的患者,定期檢測維生素B12水平,必要時通過口服補劑或食物攝入來彌補不足,像多食用肉類、蛋類、奶類等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新型藥物選擇腸泌素受體促效劑(GLP - 1 RA)胰妥讚(Liraglutide)、易週糖(Semaglutide)、口服瑞倍適(Rybelsus®)等藥物是未來的明日之星,缺點是費用高;另外因為被減肥市場占據常常缺藥。
資源整合:
- 結合社區藥局、營養師推動「糖尿病預防計畫」,提高偏鄉可近性。社區藥局在台灣分布廣泛,可作為糖尿病防治的前沿陣地。社區藥局的藥師能為居民提供用藥指導,提醒患者按時服藥、注意藥物副作用。營養師則可根據居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制定合適的飲食方案。將社區藥局和營養師的資源整合起來,在偏鄉地區開展「糖尿病預防計畫」,可以彌補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提高居民對糖尿病的認知和預防能力。
- 善用數位工具(如Line官方帳號)提供個人化衛教提醒。數位工具在健康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Line官方帳號為例,可定期向用戶推送糖尿病防治知識,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等方面的內容。還能根據用戶的個人情況,如血糖控制水平、用藥信息等,提供個人化的提醒服務,比如提醒用戶按時測量血糖、服藥,以及適當運動等,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