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全解析:保護腎臟的關鍵指南(專業版)| 陳建富醫師

陳建富 醫師整理著作

一、定義與流行病學

1. 定義

糖尿病腎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特徵為:

  • 持續性白蛋白尿(albuminuria)
  • 腎絲球過濾率(GFR)進行性下降
  • 最終導致末期腎病變(ESRD)(KDIGO, 2023)

糖尿病腎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 DN)作為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具有以下特徵:持續性白蛋白尿(albuminuria),即尿液中白蛋白含量異常升高;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呈現進行性下降趨勢,這意味著腎臟過濾血液的能力逐漸降低;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最終會導致末期腎病變(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KDIGO, 2023)。白蛋白尿是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的重要標誌,而GFR下降則反映了腎功能的衰退,二者共同表明了糖尿病對腎臟的嚴重損害。

2. 流行病學

  • 約30 - 40%第1型糖尿病和20 - 40%第2型糖尿病患者會發展至DN(Umanath & Lewis, 2018)
  • 全球ESRD主因(佔透析患者的30 - 50%)(Bikbov et al., 2020)
  • 亞洲人種進展至ESRD的風險較高(Zhang et al., 2022)

在糖尿病患者群體中,約30 - 40%的第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0 - 40%的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患者會發展為DN(Umanath & Lewis, 2018)。這一比例顯示了糖尿病腎病變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高發性,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在全球範圍內,DN已成為末期腎病變的主要原因,在透析患者中佔比高達30 - 50%(Bikbov et al., 2020),這充分體現了其在腎臟疾病領域的重要地位。研究還發現,亞洲人種進展至ESRD的風險相對較高(Zhang et al., 2022),這可能與亞洲人種的遺傳因素、生活方式以及環境因素等多方面有關,提示在臨床診療和預防工作中,需要對亞洲糖尿病患者給予更多關注。

二、風險因數

1. 不可調控因素

  • 糖尿病病程(>10年風險顯著增加)
  • 遺傳傾向(ACE基因多型性)
  • 年齡與性別(男性、老年人進展更快)

糖尿病病程是一個重要的不可調控風險因素,病程超過10年的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顯著增加。長期的高血糖狀態持續對腎臟造成損害,使得腎臟結構和功能逐漸受損。遺傳傾向在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ACE基因多型性(ACE Gene Polymorphism)與糖尿病腎病變密切相關。攜帶特定ACE基因變異的人群,其腎臟對糖尿病損害的易感性更高。年齡和性別也會影響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一般來說,男性和老年人的病情進展相對更快。老年人腎臟功能本身就處於生理性衰退階段,加上糖尿病的影響,更容易導致腎臟損傷的加重;而男性在生理結構和代謝特點上與女性存在差異,可能使其在面對糖尿病時,腎臟更容易受到損害。

2. 可調控因素

  • 血糖控制不良(HbA1c >7%)
  • 高血壓(>140/90 mmHg)
  •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 吸菸(加速腎絲球硬化)
  • 高鹽飲食(增加腎絲球內壓)(Tuttle et al., 2022)

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可調控風險因素,糖化血紅蛋白(HbA1c)大於7%時,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明顯增加。高血糖會對腎臟細胞造成直接損害,引發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高血壓(血壓大於140/90 mmHg)也是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促發因素,高血壓會增加腎小球內壓,加重腎臟的負擔,加速腎功能的損害。肥胖與代謝症候群(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常伴隨著糖尿病出現,肥胖會導致機體代謝紊亂,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風險。吸菸同樣是一個危險因素,吸菸會加速腎絲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損害腎臟的微血管,影響腎臟的血液供應和功能。高鹽飲食會增加腎絲球內壓(Intraglomerular Pressure),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促進糖尿病腎病變的發展(Tuttle et al., 2022)。

三、致病機轉

1. 高血糖的直接毒性

高血糖會引發多元醇途徑(Polyol Pathway)活化,葡萄糖在醛糖還原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山梨醇,導致山梨醇堆積。山梨醇的積聚會增加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破壞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損傷細胞膜、蛋白質和DNA等生物大分子,從而對腎臟細胞造成損害。晚期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在高血糖環境下大量生成並沉積在腎絲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改變基底膜的結構和功能,使其通透性增加,導致蛋白質濾出增多,進而出現蛋白尿。

  • 多元醇途徑(Polyol Pathway)活化 → 山梨醇堆積 → 氧化壓力增加
  • 晚期糖化終產物(AGEs)沉積 → 破壞腎絲球基底膜結構

2. 血流動力學變化

高血糖會促使入球小動脈擴張,這與腎小管上皮細胞上的鈉 - 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過度活化有關。同時,血管張力素II(Angiotensin II)會使出球小動脈收縮,二者共同作用導致跨腎絲球壓(Transglomerular Pressure)上升,形成腎絲球高壓(Intraglomerular Hypertension)。腎絲球高壓會增加腎小球的濾過負荷,造成腎小球損傷,加速腎功能的惡化。

  • 腎絲球高壓(Intraglomerular Hypertension)
    • 高血糖 → 入球小動脈擴張(SGLT2過度活化)
    • 血管張力素II(Angiotensin II)促使出球小動脈收縮 → 跨腎絲球壓上升

3. 發炎與纖維化

轉化生長因數 - 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會促進系膜基質增生(Mesangial Matrix Expansion),導致腎小球系膜區增寬,影響腎小球的正常濾過功能。單核細胞趨化蛋白 - 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能招募巨噬細胞到腎臟組織,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巨噬細胞浸潤後會釋放多種細胞因數和炎症介質,進一步損傷腎臟組織。足細胞(Podocyte)凋亡會導致腎小球濾過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壞,使蛋白尿惡化(Daehn et al., 2021)。

  • TGF-β促進系膜基質增生
  • MCP-1招募巨噬細胞 → 慢性發炎
  • 足細胞(Podocyte)凋亡 → 蛋白尿惡化(Daehn et al., 2021)

4. 最新分子機制

  • miRNA-21調控纖維化(Zheng et al., 2024)
  • Klotho蛋白下降加速腎小管損傷(Hu et al., 2023)

近年研究發現,微小核糖核酸 - 21(miRNA-21)在糖尿病腎病變中參與調控纖維化過程(Zheng et al., 2024)。miRNA-21可以通過影響相關基因的表達,促進腎臟纖維化相關蛋白的合成,加重腎臟纖維化程度。Klotho蛋白水準下降會加速腎小管損傷(Hu et al., 2023)。Klotho蛋白具有保護腎小管上皮細胞的作用,其水準降低會使腎小管上皮細胞對損傷的抵抗能力下降,從而促進糖尿病腎病變的發展。

h3>四、病理學與疾病進程

1. 病理特徵

糖尿病腎病變的典型病理變化包括:

  • 腎絲球基底膜(GBM)增厚(電子顯微鏡可觀察到)
  • 腎絲球和腎小管間質纖維化
  • Kimmelstiel-Wilson結節(nodular glomerulosclerosis)(Satirapoj & Adler, 2014)
  • 動脈玻璃樣變性(arteriolar hyalinosis)
  • 巨噬細胞浸潤和TGF-β過度表現(Klessens et al., 2017)

糖尿病腎病變的典型病理變化包括腎絲球基底膜(GBM)增厚,這一變化在電子顯微鏡下可清晰觀察到。GBM增厚會影響其濾過功能,導致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漏出。腎絲球和腎小管間質纖維化(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也是常見的病理改變,纖維化會破壞腎臟的正常結構,影響腎臟的血液供應和代謝功能。Kimmelstiel-Wilson結節(nodular glomerulosclerosis)是糖尿病腎病變的特徵性病理改變,表現為腎小球系膜區出現圓形或卵圓形的嗜酸性結節。動脈玻璃樣變性(arteriolar hyalinosis)會使腎臟小動脈管壁增厚、彈性降低,影響腎臟的血液灌注。巨噬細胞浸潤和TGF-β過度表現(Klessens et al., 2017)在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巨噬細胞釋放的炎症因數和TGF-β等物質會加重腎臟的損傷和纖維化進程。

2. 病理分級

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理分級(Tervaert分類):

  • I級:腎絲球基底膜(GBM)增厚,但無明顯硬化
  • II級:輕度至中度系膜擴張(mesangial expansion)
    • IIa:<50%系膜擴張
    • IIb:>50%系膜擴張
  • III級:出現Kimmelstiel-Wilson結節(診斷糖尿病腎病變的典型特徵)
  • IV級:進階腎絲球硬化(global glomerulosclerosis)及廣泛小動脈玻璃樣變性(An et al., 2019)

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理分級採用Tervaert分類。I級表現為腎絲球基底膜(GBM)增厚,但無明顯硬化,此時腎臟損傷相對較輕。II級分為IIa和IIb,IIa表示小於50%的系膜擴張(mesangial expansion),IIb表示大於50%的系膜擴張,系膜擴張會影響腎小球的濾過功能。III級的特徵是出現Kimmelstiel-Wilson結節,這是診斷糖尿病腎病變的典型特徵,標誌著腎臟損傷進一步加重。IV級為進階腎絲球硬化(global glomerulosclerosis)及廣泛小動脈玻璃樣變性,此時腎臟功能已受到嚴重損害,腎小球大部分硬化,腎功能明顯下降(An et al., 2019)。

五、診斷與評估

1. 臨床表現

糖尿病腎病變早期通常無症狀,但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

  • 泡沫尿(蛋白尿>3.5g/天,腎病症候群表現)
  • 高血壓(>140/90 mmHg)
  • 周邊水腫(尤其是下肢)
  • 倦怠、噁心、食慾不振(嚴重時,尿毒癥表現)(Goldney et al., 2023)

糖尿病腎病變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不易被察覺。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泡沫尿,這是由於蛋白尿超過3.5g / 天,呈現出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的表現。高血壓(血壓大於140/90 mmHg)也是常見症狀之一,高血壓與糖尿病腎病變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周邊水腫(Peripheral Edema)尤其是下肢水腫也會逐漸出現,這是由於低蛋白血症和腎臟排水功能障礙所致。在病情嚴重時,患者會出現倦怠、噁心、食慾不振等尿毒癥(Uremia)表現,此時腎功能已嚴重受損,體內毒素積聚,影響全身各系統的功能(Goldney et al., 2023)。

2. 實驗室檢查與診斷標準

尿蛋白檢測:

  • 隨機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30 mg/g即定義為白蛋白尿
  • 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g Cr)
  • 巨量白蛋白尿(>300 mg/g Cr)(KDIGO, 2023)

腎功能評估:

  • 估算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60 mL/min/1.73 m²表示慢性腎病(CKD)
  • 血清肌酸酐(Cr)上升及血尿素氮(BUN)升高(Mottl et al., 2022)

尿蛋白檢測是診斷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手段。隨機尿液白蛋白 / 肌酸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UACR)大於或等於30 mg/g即可定義為白蛋白尿。其中,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的範圍是30 - 300 mg/g Cr,巨量白蛋白尿(Macroalbuminuria)則大於300 mg/g Cr(KDIGO, 2023)。腎功能評估方面,估算的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小於60 mL/min/1.73 m²表示存在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血清肌酸酐(Serum Creatinine, Cr)上升及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升高也提示腎功能受損(Mottl et al., 2022)。這些指標可以幫助醫生及時發現糖尿病腎病變,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從而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六、治療與管理

1. 血糖控制

目標HbA1c:<7%(需個體化調整)

SGLT2抑制劑(如empagliflozin、dapagliflozin):

  • 可降低eGFR下降速率並減少心血管事件(CREDENCE研究, 2019)

GLP-1受體促效劑(如semaglutide、liraglutide):

  • 具有腎臟保護作用(降低蛋白尿)(Vallon & Thomson, 2021)

血糖控制的目標是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制在小於7%,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調整。例如,對於年輕、病程短、無低血糖風險的患者,可以適當將HbA1c控制得更嚴格;而對於老年人、合併多種慢性疾病或有低血糖風險的患者,則需適當放寬控制目標。SGLT2抑制劑(如empagliflozin、dapagliflozin)在臨床研究中顯示,可降低eGFR下降速率,並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CREDENCE研究,2019)。SGLT2抑制劑通過抑制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出,降低血糖水準,同時還具有改善血流動力學、減輕炎症反應等腎臟保護作用。GLP-1受體促效劑(如semaglutide、liraglutide)具有腎臟保護作用,能降低蛋白尿(Vallon & Thomson, 2021)。GLP-1受體促效劑可以通過改善胰島素分泌、降低胰島素抵抗、減輕體重等多種途徑,對腎臟起到保護作用。

2. 血壓控制

目標血壓<130/80 mmHg(KDIGO, 2023)

首選藥物:

  • ACEi(如lisinopril)或ARB(如losartan):
    • 減少蛋白尿並延緩腎功能惡化(DAPA-CKD研究, 2020)
  • 若血壓控制不佳,可考慮併用鈣離子阻斷劑(CCBs)或利尿劑

血壓控制的目標是低於130/80 mmHg(KDIGO, 2023)。首選藥物為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如lisinopril)或血管張力素II受體拮抗劑(ARB,如losartan),這兩類藥物可以抑制腎素 - 血管張力素系統(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減少蛋白尿,並延緩腎功能惡化(DAPA-CKD研究,2020)。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可以考慮併用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或利尿劑。CCBs可以通過阻斷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使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利尿劑則通過促進尿液排出,減少血容量,從而降低血壓。

3. 飲食與生活方式調整

在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與管理中,飲食與生活方式的調整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它與藥物治療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病情的控制與改善。

  • 蛋白質攝取限制:0.8 g/kg/day(減少腎臟負擔)
  • 低鈉飲食(每日鈉攝取<2 g),避免高血壓惡化
  • 戒菸(吸菸會加速腎功能惡化)
  • 規律運動(改善胰島素阻抗)(Nagendra et al., 2023)

蛋白質攝取限制:建議患者將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0.8 g/kg/day。這是因為過多的蛋白質攝入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加速腎功能的損害。以一位體重60公斤的患者為例,每天的蛋白質攝入量應控制在48克左右。在選擇蛋白質食物時,應優先考慮高生物價蛋白質,如雞蛋、牛奶、魚肉、瘦肉等。這些食物富含必需氨基酸,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在滿足身體正常生理需求的同時,能儘量減少含氮廢物的產生,降低腎臟的排泄負擔。植物蛋白如豆類及其製品,雖然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但其中含有的非必需氨基酸比例較高,過多攝入可能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因此需要適量食用。對於已經出現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更要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必要時可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採用低蛋白飲食加必需氨基酸補充的方案。

低鈉飲食:每日鈉攝取量應少於2 g。高鈉飲食會導致體內鈉離子增多,引起水鈉瀦留,進而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壓。對於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而言,本身就存在腎功能受損和高血壓的風險,高鈉飲食無疑會雪上加霜,加重腎小球內壓,加速腎功能惡化。在日常生活中,要減少食用含鈉量高的食物,如醬油、榨菜、泡菜、火腿等加工食品和調味品。同時,在烹飪過程中也要少用食鹽,可使用一些低鈉鹽替代品,但需注意的是,低鈉鹽中含有較高的鉀離子,對於腎功能不全、高鉀血症的患者不適用,因此在使用前需征得醫生的同意。此外,還要注意一些隱形含鈉食物,如麵包、餅乾等,在選購食品時,應仔細查看食品標籤,瞭解其中的鈉含量。

戒菸:吸菸是糖尿病腎病變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必須戒菸。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收縮,減少腎臟的血液灌注。同時,吸煙還會促進腎小球硬化和腎小管間質纖維化,加速腎功能的惡化。對於有吸煙習慣的患者,戒煙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此時可以尋求醫生的幫助,通過藥物治療、心理輔導等方式提高戒煙成功率。此外,患者也可以嘗試一些替代方法,如咀嚼口香糖、使用尼古丁貼片等,逐漸擺脫對香煙的依賴。同時,家屬和朋友應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營造一個有利於戒煙的環境。

規律運動:規律運動對於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具有多方面的益處。首先,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增強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更容易被細胞攝取和利用,從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準。其次,運動還能促進心血管健康,降低血壓,改善血脂代謝,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而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建議患者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強度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進行調整,以運動時微微出汗、能正常對話但稍感費力為宜。在運動前,患者需要進行適當的熱身活動,如活動關節、慢走等,避免運動損傷;運動後要進行放鬆活動,如拉伸肌肉,緩解肌肉疲勞。對於合併嚴重腎功能不全、心臟病等併發症的患者,在開始運動前需諮詢醫生的意見,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

七、預後與併發症

1. 糖尿病腎病變的自然病程

從微量白蛋白尿進展至ESRD約5–10年(de Boer et al., 2011)。

死亡主因:心血管疾病 > 尿毒癥(Holman et al., 2008)。

糖尿病腎病變從微量白蛋白尿進展至ESRD大約需要5 - 10年(de Boer et al., 2011),但這一進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血糖控制、血壓管理、治療措施等。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以延緩病情進展,而控制不佳則會加速疾病惡化。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死亡主因是心血管疾病,其比例超過尿毒癥(Holman et al., 2008)。這是因為糖尿病腎病變常伴隨著心血管系統的損害,如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2. 腎臟替代治療選項

腎臟移植(Kidney Transplant)

  • 5年存活率:85%(vs. 透析僅50%)。
  • 胰腎同時移植(SPK)優於單獨腎移植(存活率更高)。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 糖尿病ESRD患者常見血管通路感染和低血壓問題。

腎臟移植(Kidney Transplant)是治療糖尿病ESRD的有效方法之一,其5年存活率可達85%,相比之下,透析患者的5年存活率僅有50%。胰腎同時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 SPK)在糖尿病ESRD患者中的效果優於單獨腎移植,患者的存活率更高,生活品質也更好。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是糖尿病ESRD患者常用的治療方式,但患者常會遇到血管通路感染和低血壓等問題。血管通路感染會影響透析的正常進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療難度;低血壓則會導致患者透析過程中不適,甚至危及生命。

八、研究進展與未來方向

1. 新型生物標記(Biomarkers)

尿NGAL(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比白蛋白尿更早偵測腎損傷(Varatharajan et al., 2024)。

Periostin(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標記):與GFR下降相關(Khanijou et al., 2022)。

尿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載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是一種比白蛋白尿更早偵測腎損傷的生物標記(Varatharajan et al., 2024)。在糖尿病腎病變早期,甚至在白蛋白尿出現之前,尿NGAL水準就會升高。它主要由中性粒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在腎臟受到損傷時,其表達會迅速增加。臨床研究發現,尿NGAL水準的升高能敏感地反映腎小管的早期損傷,比如在糖尿病引起的腎小管缺氧、氧化應激等損傷情況下,NGAL可以作為一個早期且可靠的指標,幫助醫生在疾病的更早期階段就察覺到腎臟的異常,從而及時進行幹預治療,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骨膜蛋白(Periostin)作為腎小管間質纖維化的標記,與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下降密切相關(Khanijou et al., 2022)。在糖尿病腎病變進程中,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是一個重要的病理改變,而Periostin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主要由腎小管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分泌,其表達水準會隨著腎小管間質纖維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研究表明,通過檢測Periostin水準,不僅可以更好地評估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程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患者的腎功能下降速度,為臨床醫生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供有力依據,例如,對於Periostin水準較高的患者,可以考慮更積極的抗纖維化治療措施。

2. 潛在治療策略

HIF脯胺酸羥化酶抑制劑(如Roxadustat):保護腎缺氧損傷(Wang & Zhang, 2024)。

抗炎與抗纖維化藥物(如Bardoxolone Methyl):正在臨床試驗中。

缺氧誘導因數脯胺酸羥化酶抑制劑(Hypoxia-Inducible Factor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s,如Roxadustat),目前被研究用於保護腎缺氧損傷(Wang & Zhang, 2024)。在糖尿病腎病變中,腎臟常處於缺氧狀態,這會進一步加重腎臟損傷。Roxadustat等此類藥物可以抑制脯胺酸羥化酶的活性,穩定缺氧誘導因數(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促進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改善腎臟的缺氧狀態,同時還具有抗炎症、抗纖維化等作用,從多個途徑發揮保護腎臟的功效,有望成為治療糖尿病腎病變的新藥物選擇。

抗炎與抗纖維化藥物(如Bardoxolone Methyl)目前正在臨床試驗中。糖尿病腎病變的發展伴隨著持續的炎症反應和纖維化進程,Bardoxolone Methyl作為一種新型藥物,具有抗炎和抗纖維化的雙重作用。它可以抑制炎症細胞因數的釋放,減輕腎臟的炎症反應,同時阻斷纖維化相關信號通路,抑制纖維化相關蛋白的合成,從而緩解腎小管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球硬化,有望改善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腎功能,為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帶來新的突破,但仍需更多大規模、長期的臨床試驗來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總結

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早期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和蛋白尿至關重要,近年來,SGLT2抑制劑、Finerenone和GLP-1促效劑等新藥的臨床應用,已證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腎功能惡化,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未來的研究方向聚焦於新生物標記的辨識和抗纖維化藥物的研發,旨在更早期、更精確地診斷糖尿病腎病變,並通過更有效的治療手段改善患者的預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臨床醫生需要密切關注這些研究進展,將新的診療技術和藥物應用於臨床實踐,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本文依據2025年KDIGO指引及最新臨床研究撰寫)

版權聲明

本文由陳建富診所撰寫,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後更新

2025年4月(依據KDIGO最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