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全解析:從診斷到治療(簡版)| 陳建富醫師
本篇式簡約版本,詳細版本請看胃腸新知胃息肉全解析:從診斷到治療(祥版)飲食在(祥版)有更詳細說明。
一、前言
胃息肉(Gastric Polyps)是胃黏膜表面的異常隆起組織,在台灣成人胃鏡檢查中的檢出率約為 3-5%。多數胃息肉屬於良性,但仍有部分類型(如腺瘤性息肉)具有惡變潛力。民眾常見的迷思包括:
- ❌ 誤區1:所有胃息肉都會癌變(實際僅不到5%會惡化)
- ❌ 誤區2:沒有症狀就不需要處理(取決於病理類型與大小)
正確的觀念應是:部分息肉(如腺瘤性)需積極處理,而多數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二、分類與成因
1. 病理分類
類型 | 占比 | 特點 | 癌變風險 |
---|---|---|---|
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 | 70% | 質地軟、多發性,常見於長期使用氫離子阻斷劑(PPI)的患者 | 近乎0% |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 20% | 多伴隨慢性胃炎或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感染 | 1-2% |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 | 10% | 單發、表面不規則,需警惕 | 10-30%(視大小與分化程度) |
2. 危險因素
可控因素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與增生性息肉密切相關,根除治療可降低復發率
- 長期使用氫離子阻斷劑(PPI) → 胃底腺息肉主因,必要時調整用藥
- 高鹽、醃漬飲食 → 增加胃黏膜病變風險
不可控因素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罕見遺傳疾病,需密切追蹤
- 年齡>50歲
三、症狀與診斷
1. 典型症狀
多數(80%)無症狀,偶見以下表現:
- 上腹隱痛或不適(與胃炎相似)
- 貧血(慢性出血導致缺鐵性貧血)
- 大型息肉(>2cm)可能引起阻塞感或嘔吐
注意:胃息肉不會直接導致火燒心或胃酸逆流,若有此症狀應檢查是否合併胃食道逆流(GERD)。
2. 診斷工具對比
檢查方式 | 優勢 | 局限性 |
---|---|---|
胃鏡(Gastroscopy) + 活檢 | 直接觀察、可同時切除小型息肉,準確率>95% | 屬侵入性檢查,部分患者耐受度低 |
鋇劑造影(Barium Meal) | 無創、可評估整體胃部結構 | 無法判斷病理類型,僅適用大息肉篩查 |
四、惡性風險評估
高風險胃息肉特徵:
- 直徑>1cm
- 病理證實為腺瘤性息肉
- 表面不規則、合併潰瘍或出血
- 家族有胃癌病史
若符合上述任一條件,建議內視鏡切除(Endoscopic Resection)並定期追蹤。
五、治療決策流程
- 胃鏡發現息肉→術中直接活檢(Biopsy)或切除小型息肉
- 依病理結果處理:
- 胃底腺息肉→評估是否需調整氫離子阻斷劑(PPI)+ 每2-3年追蹤
- 增生性息肉→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 每3年胃鏡追蹤
- 腺瘤性息肉→完整內視鏡切除(EMR/ESD) + 每年檢查
手術適應症: - 息肉>2cm 無法以內視鏡切除 - 高度懷疑早期癌變 - 家族性息肉病(FAP)患者
六、生活與飲食管理
✅ 推薦飲食: - 高纖食物(如燕麥、蔬菜) - 富含維生素C(如奇異果、柑橘類)→ 促進黏膜修復 - 優質蛋白質(魚肉、豆腐)
❌ 避免食物: - 醃漬、加工食品(含亞硝酸鹽) - 過量酒精、辛辣食物 - 高溫燒烤(可能產生致癌物)
七、常見問題
Q1:胃息肉切除後會復發嗎?
→ 增生性息肉若未根除幽門桿菌,復發率達30%;腺瘤性息肉需定期追蹤以防新生病變。
Q2:吃胃藥(如PPI)會導致息肉嗎?
→ 長期使用氫離子阻斷劑(PPI)可能增加胃底腺息肉風險,但停藥後多會縮小,勿自行停藥。
Q3: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 僅建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或年輕多發息肉者進行APC基因檢測。
Q4:胃息肉和胃癌的關係?
→ 多數息肉不會癌變,但腺瘤性息肉>2cm癌變風險較高,應積極處理。
Q5:何時要考慮手術切除?
→ 若內視鏡無法安全切除、懷疑惡性,或合併嚴重出血時,需考慮腹腔鏡胃部部分切除(Laparoscopic Partial Gastrectomy)。
八、結語
胃息肉的管理應個體化:
- 低風險者(胃底腺/小於1cm增生性)→ 定期追蹤即可
- 高風險者(腺瘤性/>1cm)→ 積極切除並密切監測
建議: 首次發現胃息肉後,應諮詢胃腸肝膽科醫師制定追蹤計畫,尤其合併幽門桿菌感染務必根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