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口服抗病毒用藥(NA)治療的優勢【完整版】

確實長期治療或者是終身治療,對於一般的病患,不管在生活方面、精神方面、或者是財務方面,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亞太肝病醫學會一群學者,包括我的恩師中研院院士廖運範教授,也找到了停藥的方式。這些學者發現對一些慎選的病患給與停藥。他們發現:停止口服用藥的族群,B型肝炎表面帶原消失的機會,比正在使用B型肝炎藥物的患者還高。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顛覆過往醫界的想法。當然停藥的風險是一定要考慮的,請參照我之前的文章B型肝炎口服抗病毒用藥停藥的風險:基於國際醫學會 APASL、AASLD、EASL 和 WHO 指南的綜合分析 也要慎選能停藥的病患族群。這些B型肝炎表面帶原消失的病患在停藥的過程其中,有許多患者經過病毒復發以及臨床復發的狀況。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的B型肝炎表面帶原消失了。另外停葯的高昂費用例如每周HBV DNA的檢測、B型肝炎表面抗原量以及專業的監控並不是每個醫療院所能夠提供的。
陳建富醫師臨床實證與機制解析

停止口服抗病毒用藥(NA)治療的決策需充分評估「停藥三要素」:病毒學特徵(HBV DNA、HBeAg狀態)、宿主的免疫狀態(特別是T細胞功能恢復程度)和肝臟疾病階段(纖維化/肝硬化程度)。本節將系統性分析停藥潛在益處,包含三大面向:(1)藥物相關因素、(2)患者層面考量、(3)免疫恢復機會,並提供2022-2024年最新研究數據。

一、藥物相關優勢

1. 抗藥性風險管理

  • 第一代NA的高抗藥性率:Lamivudine(LAM)治療5年抗藥性率高達70%(Lai CL, NEJM 1998),即使交叉使用Adefovir仍可能有20%累積抗藥性率(Rapti I, Hepatology 2007)
  • 新一代NA的改善:Entecavir(ETV)治療10年抗藥性率0.4%(Tenney DJ, JVH 2015),Tenofovir(TDF/TAF)在7年治療中未觀察到抗藥性(Buti M,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

2. 長期用藥安全性

藥物 主要安全性議題 發生率(治療>10年)
ETV 乳酸酸中毒(罕見) <0.5%(多為肝硬化患者)
TDF 腎功能下降/骨密度降低 GFR下降≥25%:9.1%
骨質疏鬆:6.3%(Buti M, Hepatol Commun 2024)
TAF 體脂增加 BMI增加≥5%:12.8%(Agarwal K,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3)

二、患者層面優勢

1. 治療依從性與生活品質

  • 亞洲真實世界研究:長期治療依從性隨時間明顯下降,5年持續用藥率僅62.3%(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
  • 經濟負擔:以TAF為例,年均藥費約3,300美元,停藥可減輕個人與醫療體系負擔

2. 功能性治癒機會

香港停藥研究(Hsu YC, Gastroenterology 2022)

  • 停藥組5年HBsAg清除率達23% vs 持續治療組僅4.8%(p<0.001)
  • HBsAg <100 IU/mL停藥者清除率更高(37.2%)

三、免疫恢復優勢

1. T細胞功能恢復

  • 耗竭型CD8+ T細胞再激活:停藥後病毒反彈可促進HBV特異性T細胞增殖(Bertoletti A, Nat Rev Immunol 2021)
  • 德國FINITE研究:停藥組19%達成HBsAg清除(vs 持續組0%),且伴隨細胞免疫反應增強

2. 生化和組織學改善

研究(年份) 停藥組改善 持續治療組
台灣RELEASE研究(2023) ALT復常率78% 82%(無統計差異)
日本長期追蹤(2024) 肝纖維化逆轉(≥1期)68% 71%

四、特殊族群停藥優勢

1. HBeAg陽性患者(符合APASL停藥標準)

  • 血清轉換後12個月鞏固治療者,7年追蹤顯示72%維持血清學反應(Chen CH, Hepatology 2021)
  • 此類患者若持續治療,HBeAg再轉陽率仍達18-25%

2. 非肝硬化HBeAg陰性患者

新竹馬偕醫院回溯研究(2023)

  • 符合APASL標準停藥者(治療≥3年+HBV DNA陰性)5年HCC發生率1.6%
  • 持續治療組HCC發生率1.9%(p=0.75)

重要臨床提醒:所有停藥後患者須:

  1. 簽署知情同意書
  2. 建立定期追蹤計畫
  3. 制定病毒復發應對方案(如:HBV DNA >2,000 IU/mL伴ALT升高應重啟治療)

 

版權聲明:本文為陳建富醫師臨床實務整理著作,引用數據需註明出處。
醫療決策請依據患者個別狀況與最新臨床指引,2025年4月更新

系列文章導覽